外国语学院
 首页 | 学院概况 | 党的建设 | 学科建设 | 科研合作 | 学生工作 | 教学培训 | 校友风采 | 本科评估 | PUE创业实践区 | 资料下载 
请输入搜索信息:
今天是:
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通知公告>>正文
关于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
2011-10-27 10:37  
关于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11-10-27 10:37:47】点击数:

各部门、各教研室、各支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101518日在北京举行。现将有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主要内容发给你们,望各部门、各教研室、各支部认真组织学习。

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摘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主要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101518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二、《决定》中“关键词”的理解

1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全面的国民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把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成人们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无疑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扩大文化影响力的基本保证。

2、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强国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毫无疑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

按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二分法”思路,改革路径分外清晰——中心目标是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不是要将所有文化都推向市场大潮,留归政府的,就要确保其“公益性”,由政府全力扶持文化事业,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以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能再让所有文化都赖在政府怀里,推向市场的,就要明确其“经营性”,让市场优胜劣汰文化产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通过转变职能,让公共文化服务更贴心,而通过“开闸放水”,让文化产业发展更强劲。

4、公共文化服务

强调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主导”,以及创新传播体系、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公共,不仅仅停留于文化基础设施这样的硬件建设,更要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软件建设,也就是提升百姓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使百姓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繁荣,真正使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每个人。

5、文化人才

过去讲人才强国战略,讲人才是“第一资源”都比较宏观。这一次在文化领域将人才问题专门提出来并有比较深入的论述,这是此次公报非常重要的一个亮点。文化产业是一个创意产业。文化领域确实存在创意人才比较缺乏、规模比较小的问题。具体到文化创意产业,高素质的人才,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也比较缺乏,创造性的领军人物比较少。公报将“德才兼备”放在首位,对文化领域的人才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他们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就不能发挥出“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三、高校文化建设的思考---“文化与知识”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民族的“根与魂”,一个国家乃至民族发展的“内动力”。那么,文化无疑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和旗帜,它反映出一个大学的特质。

今天,我们需要大学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为学生带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的土壤,也需要让学生有深厚的人文和社会的素养。这就需要更多地鼓励创新的文化精神,更多地传承传统文化,吸取一切前人的经验,进行自己的文化创造。

知识和文化是不能划等号的。知识只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有知识只能说明你掌握了一些事物的原理,将其转化为能力就是具备了某种技能。而文化则不然,文化塑造的是一个完整的、有健全人格的人,是一个注重自身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有理性的人,而不是具备了某一方面的知识,就可以称得上有文化。他应该是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知道如何对自己的知识合理使用,使其发挥最大社会效益的人。

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形式,成为获得利益的重要手段,一些人就只注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的养成,从而使得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移,唯利是图、利己意识也应运而生。如果说知识是一个人的血肉,文化素养则是骨骼,缺少文化的人是不能站立的。古人曾这样描绘人生历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只有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才可以担当起重要工作乃至治国大任。我们不能为追求知识而忽视文化内涵的培养,成了高学位、低品味的人。

因此,高校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就是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融入文化价值的导向,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中,文化与心里的养育,一句话,既要教书,更要育人。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既不能是单纯的传播知识的“象牙塔”,也不是简单的“职业培训所”,而所谓高校的文化养育,就是指高校要培养身心健康、境界高尚和具有较高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的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应该是整个社会良知的代表。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知识分子应是社会的良心。因此,高校作为文化超越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高校应该成为高尚精神与高尚文化的集聚地。学校向社会输入的是具有社会担当的知识分子,而不是手握一纸文凭的“知道分子”。

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经济崛起之后的应有之题,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而从物质文明,迈向精神文明与文化繁荣,是中国告诉世界的一个讯息,一个经济巨人的崛起,必定带来一个文化巨人的崛起!而一个充满民胞物与”“和谐共荣精神的民族与国家的崛起,是这个世界的福音。

各支部、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畅谈学习心得体会,切实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和技能,为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培养合格人才,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外国语学院党委

2011-10-26

&

| 1 2 > >> >>|
关闭窗口

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