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学院: 外国语学院 制作人:周燕平
课程名称 |
《翻译理论》 |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
翻译 |
课程类型 |
专业必修课 |
开课年级 |
第6学期 |
课程性质 |
理论课 |
课程总学时 |
32 |
一、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本课程是翻译专业高年级阶段必修的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的开设旨在让学生学习必要的翻译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翻译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翻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中西方翻译基本理论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原则和基本技巧,了解翻译领域的新近理论发展进程,掌握这些理论之间的相关性与差别;了解翻译理论语言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语言学派的特征和内涵,以及掌握语言学派的一般批评方法;了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熟悉文化研究理论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进一步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提升翻译研究能力,运用所讲授的翻译基本理论进行一般的翻译研究工作。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
不忘初心,勇担使命——中国古代翻译实践:玄奘译经。
2.对应章节:
第二章
3.课程讲次:
1
三、案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翻译实践,翻译标准和翻译理论,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翻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2:了解中国传统翻译理念,弘扬优秀翻译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3: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严谨的科学态度、开拓的创新精神,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传承翻译家的优秀品质。
四、案例主要内容
本课程思政案例为中国古代翻译实践:玄奘译经。
唐僧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求法的目的是为了弘法,如果不把求取的梵文真经翻译成汉文,就无法宣扬佛教。所以,玄奘的一生应该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公元627年踏上西行求法之路到公元645年载誉回到祖国。《西游记》小说就是根据他的这段经历神话而成。玄奘的第二阶段是从回国当年,他婉拒了唐太宗让他还俗从政的邀请,不舍寸阴地投身到翻译佛经的伟大事业中去,直至公元664年生命终止。天机巧合的是,这两个阶段几乎各用去了他生命的19年时光。
玄奘以其个人魅力使他的译经活动成为尊崇道教的唐太宗和高宗两代皇帝赞助的国家项目,这使得唐朝在中国佛教史的佛经翻译中居功至伟。 翻译大部头的佛经,必须有许多人的分工合作。比如,先要由通晓梵文的人把经文译成汉语。因佛经原本是口口相传下来的,所以精通佛典的人还需要对经文加以校正,然后再由有相当高的中文修养的人根据佛经的原意连缀成文。此外,还要有专人负责抄录、誊写、校对等等。玄奘在长安组织了专门的译场,从全国海选精通佛学、汉语造诣高的高僧参加译经工作。由于缺少兼通梵、汉的人才,玄奘以前所译佛经存在着有的直译却缺少文采,有的意译却失去教义本真的缺憾。而玄奘有着良好的国学基础,在印度留学多年,精通佛学、梵文,对中、印文化都有非常通透的了解,这些条件是其他人所无法相比的,所以他能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自创新风。玄奘的翻译非常忠实原本,行文流畅,同时他凭借对佛典的透彻理解,并不拘泥于原典。据记载,玄奘的弟子在翻译一部佛经时,对经文产生了疑问,就去请教他,玄奘看后往经文里加上了16个字。弟子奇怪一向严谨的师父为何这样,就问:这几句话梵本中没有吧?玄奘回答:我根据佛经的意思酌情添加的。弟子又说:您怎么可以把凡人的话加入圣人之言呢?玄奘回答:这段经文有错,我早就知道了。这个故事生动说明了玄奘译经的特点。玄奘共翻译了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千百年来持诵者甚众的《心经》就是玄奘大师所译。他的译经态度之严谨、数量之巨大、质量之上乘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玄奘的译经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翻译实践和理论,更体现了古代翻译家不畏艰险的家国情怀、孜孜不倦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五、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导入B |
图片导入:
|
讲(课堂讲授) 这件石佛座看上去朴实无华,上面的佛像也早已不知去向,但佛座下部所刻“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却使它非同寻常,因为它和玄奘大师有关。 这件石佛座施造于玄奘圆寂前2年,是在陕西铜川玉华寺遗址采集到的。玉华寺是玄奘生命的归宿地。公元659年,玄奘自感身体不济,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多地译经,他征得高宗皇帝同意,离开了繁华喧闹的长安来到这里,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
目标O |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翻译实践,翻译标准和翻译理论,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翻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2:了解中国传统翻译理念,弘扬优秀翻译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3: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严谨的科学态度、开拓的创新精神,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传承翻译家的优秀品质。 |
讲(课堂讲授) |
前测P |
1)学生小组展示汇报:中国古代翻译实践。 2)生生点评、教师点评。 |
演(学生演讲、报告、编剧演出) |
参与式教学 P |
1)教师精讲: 教师精讲玄奘的人生经历、翻译实践、翻译成就、翻译理论、后世评价。 2)分析讨论: 玄奘和鸠摩罗什同为佛学家,两者的翻译理念有何不同? |
论(论文、讨论、辩论、论坛)。 |
后测 P |
完成学习通平台小测 |
超星学习通 |
总结 S |
1)视频: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西行之路。 2)作业:总结玄奘翻译理论及其局限性。 |
做(社会实践、调研、课件、微视频、数字故事) |
六、教学反思
教师通过学生参与情况、教学过程的记录、行为学观察进行评价、反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