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
第二外语(韩语)Ⅰ |
主题 |
汉字(한자)? 韩文(한글)? — — 韩语的字和音 |
教学内容 |
韩文的创制原理; ‘ㅏ, ㅑ, ㅓ, ㅕ, ㅗ, ㅛ, ㅜ, ㅠ, ㅡ, ㅣ’的制字原理、发音及书写; 音节的书写和发音。 |
学情分析 |
学生均为韩语初学者,无韩语基础,但对韩语有较高的兴趣度。 在基础篇教学中,以提高学生韩语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学生1)敢说、多说、爱说韩语;2)树立“自我反思、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自信心。 |
教学目标 |
知识和能力目标: 1. 能够听、读、写 ‘ㅏ, ㅑ, ㅓ, ㅕ, ㅗ, ㅛ, ㅜ, ㅠ, ㅡ, ㅣ’ 等10个元音,和相关音节、单词。 过程目标: 学习韩文元音的制字原理,理解韩文元音的创制过程。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 1. 体会中国文化和汉字对韩文创制的影响,增强文化自信。 2.激发学生浓厚的韩语学习兴趣,培养听、说韩语的能力和习惯,树立能够学好韩语的信心。 |
重点 |
1.理解韩语元音的制字原理,掌握10个元音的正确发音。 2.掌握音节‘아, 야, 어, 여, 오, 요, 우, 유, 으, 이’的读音和书写。 |
难点 |
1. 区分ㅓ-ㅗ,ㅡ-ㅓ, ㅜ-ㅗ发音。 2.ㅡ 的正确发音。 |
课程资源 |
1.主教材:《世宗韩国语1》 2.参考资料:《韩国语和韩国文化1》,《训民正音》 |
|
教 学 安 排 |
课程 导入 |
1.用韩语问候。 2.回顾上节课内容: 세종대왕(世宗大王) 在 1443 年创制了韩文。 한글(韩文)最初的名字是 훈민정음(训民正音)。 3.现代韩语共40音,其中元音21个,辅音19个。 本次课,将学习其中10个元音。 |
制字 原理 |
1.定义:韩文元音是模仿天、地、人创制的,通过相合形成多个元音。 2.结合《三字经》中的“三才者,天地人。”,引导学生思考韩文的创制原理,及其创制过程中所受到的中国文化的影响。 3. 使用PPT进行图像组合,带动学生参与到元音创制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元音的制字原理——相合。 初相合:天 • + 人ㅣ → ㅏ, ㅓ 天 • + 地ㅡ → ㅗ, ㅜ 再相合:人ㅣ + ㅏ, ㅓ,ㅗ, ㅜ → ㅑ, ㅕ, ㅛ, ㅠ
学与思: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 《三字经》南宋 王应麟(1223-1296) |
|
发音 |
1. 带领学生通过模仿PPT中的发音解说图片进行发音练习。注意口型、张口程度。(可以手持小镜子或者使用手机前置摄像头进行练习) 2.以韩国影视剧、歌词中较为常见基础的词汇或表达为例,对元音发音进行说明。例如: ㅏ, ㅓ :아버지(父亲), 어머니(母亲). 오빠(哥哥), 언니(姐姐). ㅗ, ㅜ :오빠(哥哥), ㅜ_ㅜ ㅡ, ㅣ:汉语拼音zi,ci,si中‘i’的 音,数字“1”。 ㅑ, ㅕ, ㅛ, ㅠ:在ㅏ, ㅓ, ㅗ, ㅜ 音前加入“y”音。 3.录音跟读。(• 注意发音口型,及时纠正学生发音) 4. 学生自主练习。 • 老师随时注意学生状态,及时纠正引导正确发音。 5. 提问环节。 • 对三到五名同学进行提问(主动回答的同学加平时分),纠正发音。 6.视频跟读。加快速度,提高读元音的熟练程度。 |
书写 |
1. 同汉字写法:横平竖直,先上后下,先左后右。 2. 带领学生跟随PPT的展示内容,用手指或笔在空中书写。 3. 要求学生每个元音最少写三遍。(参考:附件1-활동1) • 老师对学生书写内容进行指导、鼓励和纠正。 |
练习 |
学生完成听力练习题。(音频) • 老师对易错音进行说明和发音示范。 |
小结 |
1.本节课学习内容总结:10个元音-制字原理及听、读、写; 下节课学习内容预告:10个元音-音节和单词。 2. 作业布置: 1)书写作业:完成 “活动1” 书写内容。(下次课课前提交) 2)发音作业:录制10个元音的发音音频。(一天内发送至班级群) |
教学评价 |
评价方式及权重: 平时成绩(作业,考勤及课堂表现)2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50%。 评价标准: 1.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课后作业:及时完成,完成度较好。 3.期中/期末考试:较好地掌握元音的制字原理和10个元音的正确发音和书写,以及由本课所学元音所构成的相关音节、单词的发音和书写。 考核等级: 根据总分,将学习结果划分优、良、中、及格、不合格五个等级。 |
课后反思 |
1. 多数同学第一次学习韩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韩语的热情尤为重要。 2. 鼓励为主,奖励为辅。充分认可学生的学习成果,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每节课都要称赞学生。 3.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相较于灌输式教导,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认可,更有利于学生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