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漫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这就是盛夏中美丽的“全国文明村”——东山村,也是我们“乡约”之地。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萤火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于6月18日奔赴武宁县官莲乡东山村开始了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服务队在官莲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东山村“两委”的密切配合下,重点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产业规划、移民文化四个方面开展深入调研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锤炼了新时代大学生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政治信仰;增强了青年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思想观念,更加锚定了青年学子不断加强学习,争做新时代好青年的目标。以“萤萤之光”,在喜迎二十大之际,展现新时代大学生夏日般的绚烂。
强根铸魂 把牢党建引领这颗“定盘星”
党建领富聚合力,基层治理深发展。服务队走进东山村,迎面碰到的就是在村口等候多时的东山村支部副书记王月军大伯。一见面,他就激动地和同学们感慨道:“欢迎九江学院的老师、同学们,欢迎你们回家,东山村和九江学院就是一家人。东山村的脱贫致富离不开九江学院的帮扶,乡村振兴更离不开青年学生鼎力相助啊!”王大伯希望同学们把握这次难得的机会,深入到农户家去,走进田间地头,实实在在地感受一下党的好政策。

要想富,先修路。老支书彭仁训爷爷和同学们围坐在庐山西海之畔,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山村的历史变迁,以及贯穿东山村整个发展史的交通变化。交流中,他详细地讲述了东山村是如何从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孤岛,发展成现在交通便利、产业兴旺的先进村、示范村。言语中无不流露着一个老村干部的自豪。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任东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九江学院校团委办公室主任谭翊泉老师向同学们描绘了东山村美好的未来。依据村情村况总结出的“七彩”党建工作法,以点带面,助力山水武宁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红色”代表坚持党建引领,打造智慧党建;“橙色”代表坚持关爱帮扶,巩固脱贫成果;“黄色”代表坚持正向激励,推出公德银行;“绿色”代表坚持绿色发展,壮大绿色产业;“青色”代表坚持青色惠民,启动青培计划;“蓝色”代表坚持蓝色融合,做精全域旅游;“紫色”代表坚持紫色服务,传承移民文化。东山村还推出了“党建领富行动”,主要围绕“党建引领、农民主体、四治融合、整体智治”四个方面展开,多方合力描绘出东山村在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下的时代宏图。

活动过程中,社会实践服务队的同学们与北大硕士毕业生廖梦茹结识,半年前的她作为一名选调生来到东山村。谨记习总书记感召的她,褪去光环、不忘初心,心怀家国情怀,来到基层做一株“墩墩苗”,任职东山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深深地扎根于“庐山西海第一村”这片山水,融入基层群众,真切地感受群众所思所想,做好群众所盼所需。

因地制宜 找准产业发展这条“致富路”
产业致富立新局,地域特色出实绩。同学们来到武宁绿里有机种植合作社,了解有机蔬菜大棚的产业模式和发展规划。从土地流转到大棚建设,从白手起家到入股合资,从本地市场到线上销售,无不体现产业立足实际出发、优化产销模式、促进产业融合的创新精神,更体现了合作社理事长何兰兰女士坚持高品质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经过五年的奋斗,在何女士、村“两委”和九江学院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建成1.3万平方米薄膜温控大棚、15个单体大棚、200㎡冷藏库,因地制宜,尽显地域特色。这也使得东山村的农业走向绿色发展,乡村经济走上了“快车道”,为东山村产业规划开辟出一条独一无二的“致富路”。

依法治理 筑好乡村振兴这个“压舱石”
送“法”进东山,助推乡村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百姓要幸福,法治是保障。“萤火虫”社会实践服务队组织开展了东山村“法律明白人”广场的启动仪式,并开展了系列法律宣讲活动,得到了九江市司法局和武宁县司法局的大力支持。

“萤火虫”们主要从预防电信诈骗、民间信贷、消费者权益、禁毒、禁赌等方面展开宣讲内容,依据社会热点事件,用生动的法律小故事和鲜活的案例,结合相关法律条款,向当地村民科普法律知识。不仅助力乡村依法治理、建设法治乡村,还筑牢了法治建设这块乡村振兴的“压舱石”。

多元融合 用活移民文化这把“金钥匙”
文化带富显风采,彰显文化新魅力。据调研,东山村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427户1651人,共有来自16个省份、108个姓氏的移民在此定居,是个典型的移民村。全村坚持文化带富,对16个移民省份进行文化挖掘,传承移民文化,让移民文化在东山村可见、可读、可研。同时,东山村还对全村108个姓氏进行姓氏文化解读,并结合每个姓氏文化,配姓氏家训,统一设计,统一制作家训牌,率先在浙江、河南、沿湖沿路居民居住地上墙悬挂。
在这一代又一代移民艰苦奋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东山村独有的移民精神:“舍家卫国、尊重自然、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创新包容”。多元文化的融会贯通突显出东山村文化多样性的精神面貌,也成立了乡贤助力乡村振兴、微产业帮扶、巾帼助力乡村振兴等多支特色志愿服务的特殊力量,展现东山村多元文化的无限魅力,为东山村的乡村文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青春向党 吹响新时代大学生这支“集结号”
青春心向党,奋斗正当时。经过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后,“萤火虫”们都有感而发。
队员刘辰雨表示:“通过此次三下乡实践,我感受到脱贫攻坚成果带给老百姓最真切的利益,也感受到了扎根在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不易,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村干部,他们都勤勤恳恳做事,思百姓所想,做百姓所需。萤萤之火,灼灼其华,我将个人的智慧与努力融合到未来的学习与工作当中,以青春之我,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队员刘祎表示:“此次‘萤火虫’之行,我们深入基层,以亲身经历去谱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同时,中央始终鼓励青年干部要多去基层墩墩苗,我想走出“象牙塔”的我们,也会因此找到前行方向。挥别东山,是不舍,是留恋,是展望,带着无限憧憬与满腔热忱继续与繁花似锦的未来交手。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重要的时代,时代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更要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未来的每一份答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队员陈慧麒表示:“东山村围绕‘党建领富、产业致富、数智创富、文化带富、民生惠富、美丽共富’六大行动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在蔬菜大棚里采摘到让当地百姓富起来的蔬菜瓜果,在走访农户家的过程中感受到让当地文化旺起来的历史变迁。而作为新时代青年,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我们来到东山村领略了国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带来的民生福祉。愿今后的我们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再来东山时,仍是清澈心。”
队员李慧轩表示:“我深刻感受到在党的带领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村民、干部的努力下,东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老支书形象生动的话语中,我们知道了东山村曾经的贫困与艰辛;从蔬菜大棚里饱满的果实中,我们体会到党精准扶贫的力量;从村民门口手写的对联里,我们读出了对党发自肺腑的感谢;从路边一个个笑容与一串串笑语中,我们感受到东山村村民们的淳朴与幸福感、获得感。从公德银行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从国学馆到法律明白人广场……我们一路走过,仿佛从赌场到操场、从教堂到礼堂的变化就在眼前。”

此次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田野访谈、实地走访、政策分析、对比研究等科研方法围绕东山村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规划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在生动有趣的乡村实践中,“萤火虫”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秉持“烛火而炬、向光而行、点燃梦想、给人希望”的理念,彰显青年学生奉献青春之力的责任与担当,以青春之我,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