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赣教社政字【2018】23号文件《关于开展江西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9月28-30日,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杨杰、教学科研管理科科长王伟、英语教育教育教研室副主任赵宋文、大外二教研室副主任章妍前往上海参加由中国高校师资培训交流中心举办的“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修班”。

研讨会上,上海市思政课教学名师、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项链模式”教法创始人、“大国方略”课程策划人和主讲教师顾晓英教授做了题为《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的主题报告,顾晓英教授结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详细介绍了上海大学“大国方略”、“创新中国”、“创业人生”、“时代音画”等四门“大国系列”课程的建设历程、课程目标、教学团队和教学方式等,深入分析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联系。她强调,教学要立足育人高度,开发好课程,设计好课程,实施好课程;“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要紧扣“四个正确认识”,力求打造通识教育品牌课,实现“思政课程”的延展与渗透。只有依托学科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才能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用“立德树人”的主线贯穿全课程,采用“项链模式”进行教学,即由1-2位思政课教师联袂串联全场,每个专题由2名及以上教师主讲。这种汇多学科专家于一堂、聚多年研究精华于一课的团队授课方式,使课堂的各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形成了教书育人的集成效应,开启了“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教学创新模式。“大国方略”等系列课程在上海大学目前已推出了“大国方略”“创新中国”“创业人生”“时代音画”等四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品牌课程,这些课程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补充和延续,能为更多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华东师范大学杜震宇教授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心得与建议”的主题报告,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郭建校教授做了题为“基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题报告。
此次研修班的学习,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推进我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启发与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