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 制作人:吴燕佳
课程名称 |
《跨文化交际(M)》 |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
英语 |
课程类型 |
专业课 |
开课年级 |
大二 |
课程性质 |
选修课 |
课程总学时 |
32学时 |
一、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本课程以跨文化理论为依据,结合大量的跨文化交际实际案例,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来帮助学生来实现跨文化的有效交际。本课程将深入剖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探寻中西方在言语交流、非言语沟通、日常生活、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文化倾向、社会规则、道德伦理以及宗教信仰等跨文化交际中所体现的核心特质和规律。课程将深入探讨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心理和文化因素,帮助学生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深化对各种语言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认知与理解,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敏锐度,增强文化意识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开放包容的跨文化心态,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课程重视语言技能的训练,同时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二、 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坚定文化自信,增进国际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2.对应章节:Lecture 2: Communicating Interculturally
3.课程讲次:2
三、 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ethnocentrism、stereotype、prejudice、discriminati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wareness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跨文化交际障碍形成的原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敏锐地察觉在不同文化交融中存在的各种可能障碍,并培养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预测并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意识。
思政目标:激发学生深思,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面临哪些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以及如何准确地传达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文化互鉴和和谐共生。
四、案例主要内容
结合时代主题“坚定文化自信,增进国际理解”,本案例以民族中心主义、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为出发点,通过剖析上述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加深学生对跨文化理解的认识,了解文化冲突的症结所在,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并树立文化相对主义的观念。课程着重讲述了民族中心主义、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的定义、分类、影响及应对方法,打破了同学们的片面认知,并启发了同学们对于加强文化自信和避免狭隘民族主义的思考。本案例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主要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通过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宽国际视野,将跨文化意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处理文化冲突的能力。
五、案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本课程教学的教学实施过程可以分成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
课前:本课程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建课运行。教学采用混合式教学法,“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内”与“课外”并重。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前在学习通平台进行预习和学习,完成线上任务。
课中:通过教师讲授、小组报告、小组讨论、个人发言、案例分析和习题训练等多种教学模式,教师将帮助学生领会并应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同时,在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将紧跟国内外实际情况,将中国精神与国际视野有机融合,以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针对本主题的讲解,具体细化如下:
1.案例导入:分析一则跨文化交际寓言故事,引出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交际障碍(片面的文化视角、民族中心主义)的存在;并通过对一则跨文化交际名言名句的解读,启发学生对于加强文化自信和避免狭隘民族主义的思考。
2. 概念探究:结合引入话题,通过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快问快答等方式探究并同时巩固ethnocentrism、stereotype、prejudice、discrimination等概念的主要教学内容。
(1)民族中心主义的概念、特征,成因;
结合时事,引入美国众议院于2024年3月14日以352票赞成、63票反对,通过例如对TikTok的法案,要求其中国母公司字节跳动在165天内出售TikTok,否则将被美国全面禁止的案例,引发大家对此案例体现的美国例外论、民族中心主义、及霸权,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展现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的思考。
(2) 刻板印象的概念、分类、特征,成因;
通过连线练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外常见的刻板印象及用词,启发学生意识到,不管刻板印象是正面还是负面,刻板印象都是一种基于有限认识的过度化概括,其对于任何文化的深度、广度、多样性的认识不足。从而引导学生对于不同文化和文化间的差异保持客观开放的态度。
(3) 偏见形成的过程、分类和影响;
(4) 歧视的形成及分类和影响;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各小组结合已学知识分析2018年-2019年某时尚品牌辱华言论案例以及2018年-2019年时尚品牌选用的亚裔模特引发网友冲突的新闻案例,引发大家对文化偏见、歧视的思考以及文化自信的思考。
3. 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观看短片“I’m Not YourAsian Stereotype”片段,了解西方社会对于亚洲人常见的的刻板印象及用词。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活动组织学生探究其出现的原因及可能的负面效果,进而探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应对措施,及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后: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围绕真实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其中体现的跨文化冲突、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教师将安排研究型小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国内外实际情况,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学生将思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如何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以及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每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二)教学方法
1.教学形式选择
(1)自主学习法
线上发布自学任务,培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自立、自为、自律地学习。
(2)案例教学法
精心设计案例,以案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为学生理解应用学术概念搭建动态支架,基于学术概念的认知、培养跨文化能力的提升。
(3)项目导向法
教师将安排研究型小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国内外实际情况,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学生将思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如何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以及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每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2.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利用学习通开展丰富的课堂内外教学活动。此外,还使用了Xmind绘图软件、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PPT)、中国慕课、中国知网及百度学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资源。
3.考核评价方案
本课程评价方案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a.诊断性评价:开课前和开课后设计问卷和量表,对学生的文化自信、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程度进行量化评价,判断学生的思想状况;
b.形成性评价:这个子系统主要包括:前测、后测、小组汇报PPT、案例分析、读书报告、期中考核等六部分。占总评成绩的 50%。
c.终结性评价:通过表格量化考核、学生进行期末考试、撰写心得体会,并结合诊断性评价以及形成性评价的结果,给予学生定性或定量的评价。
六、教学反思
首先,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弱化单一的理论体系铺陈,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学生身边的实事结合,引导学生从其感兴趣的案例出发,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因为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有了网络平台这个更自由的分享空间,更愿意分享自己所想所思所感,案例讨论更为积极有效。尤其结合此次大家感受深刻的新冠疫情的实事语料,让他们更加深入体会到了文化偏见,以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这种“课内+课外”的模式,有效地将课内理论学习与课外生活体验进行了有机融合,教学效果变得更为理想。